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通常被概括为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。“肥”指水色浓,浮游生物丰富且鱼类易消化的种类多,鱼池透明度在25~30厘米。“活”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,不滞死。“嫩”指水肥适中,水色鲜嫩不老,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,水色灰蓝或蓝绿。“爽”指水色不太浓,透明度一般大于20~25厘米。然而,许多水产养殖者发现水质变浑浊,这是为什么?又该如何处理呢?
引发水产养殖水质浑浊的原因
1. 物理因素
降雨冲刷:降雨冲刷池塘周围的地面及护坡,带来的含有较多泥沙的径流进入池塘,引发水质浑浊。
新开挖池塘:新开挖的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,导致水体中缺乏营养元素,藻类生长困难。加上水浅,在风力和增氧机的搅动下,容易造成水体浑浊。
增氧设备安装不合理:微孔增氧曝气设备的曝气盘高度太小,导致曝气管距离池塘底泥过近。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,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,引发水体浑浊。池水过浅时,增氧设备的使用更容易导致底部沉淀物悬浮,引发水体浑浊。
水体偏瘦:养殖水体偏瘦,缺肥,藻类严重缺乏。一旦下大雨,水体上下层温度发生较大变化,导致水体产生较强的密度流,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,在水中悬浮,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。
2. 生物因素
放养密度过大:特别是底层鱼养殖密度过大,如生鱼、黄颡鱼等池塘,密度过大导致生物搅动,引发养殖水体浑浊。
浮游动物大量繁殖:水体中的原生浮游动物大量繁盛,大量摄食浮游植物(水藻),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,水体水藻藻种减少,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。
水中缺肥或营养不均衡:池塘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或肥水产物营养不平衡,导致水体营养元素部分缺乏或不均衡,难以提供形成良好水色的藻种营养。优良藻种缺乏或缺乏营养向肥效转化的转化物(如优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),也难以形成良好水色,进而产生浑浊现象。
改善水质的方法
发现水产养殖水质浑浊时,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:
定期加注新水:定期补充新水,可以稀释池塘中的浑浊物质,改善水质。
加强增氧措施:合理安装和使用增氧设备,避免因增氧设备搅动导致的水体浑浊。
使用微生物制剂:使用微生物制剂,如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等,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平衡,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。
合理种植藻类:通过合理种植藻类,增加水体中的有益藻类,改善水色和透明度。
合理放养:控制放养密度,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的生物搅动,减少水体浑浊。
水质管理的重要性
水产养殖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水质差会导致水体不稳定,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较差。因此,养殖水要做到养水、肥水、调水,确保水质符合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的标准,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环境。